2015-01-30
黄山游记

2015 年 1 月 30 日是 SIGCOMM 2015 论文投稿的 deadline,我却跑到黄山浪了。IMG_20150130_083809IMG_20150130_083809

临行准备

我们都是第一次去黄山,早在 12 月 15 日,我们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定下来,就开始做准备了。

时间

我期末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出发。查了一些攻略,黄山比较适合二日游,在山上住一晚上。加上往返合肥,一共四天。

交通

从合肥去黄山有两条路线可选:

  1. 坐火车到黄山火车站(位于黄山市的屯溪),再坐一个小时的大巴到黄山脚下的汤口镇。
  2. 在合肥长途汽车站坐大巴直接到黄山脚下的汤口镇。
    到达黄山脚下的汤口镇之后,要进入黄山景区,只能乘坐新国线大巴,19 元/人。大巴是 20 分钟的盘山公路,大约 10 公里。大巴有两个方向,一个到前山的慈光阁,一个到后山的云谷寺。慈光阁和云谷寺都有索道可以上山,当然也可以步行上山(大约 5 公里,需 3 小时)。现在前山的索道关闭整修,步行上山太累,因此游人都是从后山上山,在山上住一晚,从前山下山。

由于静宁晕车,不能长时间坐大巴,就选择了先火车后汽车的方案。目前从合肥到黄山只有 K 字头的火车,需要 6~7 个小时(今年就将有动车开通了)。尽管冬天这段时间合肥到黄山的火车票不紧张,我们还是提前一个月把火车票预订好了。

黄山市内和黄山风景区内的大巴基本都是半小时发一班车,不需要也无法预订。

住宿

在山下的两个晚上可以选择住在黄山市内,也可以选择住在黄山脚下。山上的住宿相对紧张,需要提前预订。这个上携程就行了。

装备

  • 证件类:身份证、学生证
  • 电器类:手机、iPad、移动电源、手电筒(从淘宝上买,事实上没用到)
  • 保暖类:围巾、手套、帽子、坐垫(黄山冬天很冷)
  • 登山辅助:
  • 衣服类:每人带2双袜子,内衣内裤,擦澡的毛巾
  • 洗漱类:牙刷、牙膏、牙杯、唇膏、护手霜、护肤系列产品…

1 月 28 日

 

Read More

2014-12-18
我在 MSRA 这一年

2013 年 5 月的一个下午,理化大楼 5005。我拿着贺羽学长的手机给在 MSRA 联合培养的陆元伟打电话。可能是太紧张吧,打完电话,屏幕上和手上都满是汗珠。几天前,我接到通知:我被 MSRA 联合培养项目录取了,我回复说我正在做创业项目,可能没有时间过去。微软方面催我尽快作出决定,我本来想自己拒掉的,不过想想还是该听听贺老板的意见。

故事背景:科大与 MSRA 的联合培养项目是每年 4 月报名,通过简历初筛和面试,录取 18 人左右,大四一年到 MSRA 实习,毕设也在 MSRA 做。这 18 个名额中,14 人是要求保研到国内的,剩下 4 个名额是出国或者就业的。经过两个月的实习,大概在 9 月初,14 个人中大概能选出 7 个人留下来读博,剩下的回学校保研。所谓的联合培养博士,就是头一年在科大上课,后面四年在 MSRA 做研究,最后拿到的是科大的学位(所以我们是正宗科大研究生,不是代培生)。

陆元伟和贺羽师兄都说这是个不错的机会,建议我慎重考虑。我当时想的是,先去实习一个暑假,看看情况,再做决定。

当时我深受 Linux 和自由软件的文化熏陶,对微软是有不少偏见的。HR 给我打电话,让我确定一下 “入职” 时间,我问怎么成 “入职” 了,这才知道我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去联合培养的,感觉成为了一家当时并不喜欢的公司员工,还是蛮别扭的。

Read More

2014-11-28
网络权威 Jennifer Rexford 教授给研究生的忠告

译者按:Jennifer Rexford 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、网络研究圈子里呼风唤雨的大牛。她在 2010 年给新入学的工程领域研究生做了个报告:Advice for New Graduates

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有收集名言的爱好。一句话解释这背后的故事:名言短小便携,对小时候经常搬家的我来说是一个合适的爱好。20 世纪 30 年代普林斯顿的两个著名科学家,爱因斯坦和托马斯·路易斯,分别对 “个体” 所处的角色发表了有趣而有些对立的评论。

物理领域的爱因斯坦说:“人类社会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依赖于个体发展的机会。”

药学、生物学领域的托马斯·路易斯则说,“事实上不存在单个个体这样的生物;他自己的生命并不比从皮肤表面上扯下来的一个细胞多什么。”

这两句名言很好地概括了研究生是干什么的。

Read More

2014-11-19
变与不变——两月生活总结

2014 年 9 月 19 日 22:30。我拖着半人重的行李箱,在科大西区斑驳的树影里独行。就在几个小时前,我还在研究背包问题:在背包容积限制下,如何把尽可能有价值的东西带回来。

当时,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我回来了:组里的老板和同事、我爸妈,还有张静宁。就在几天前,LUG 小伙伴们还在讨论我十月份会不会回来:由于搞挂 mirrors 服务器,我还欠大伙一顿饭呢!

这是 10 月 20 日写的生活总结《逃离活动室》本来的开头。但觉得不合适,就换成了 “逃离微软”。本月初我把人人封面照片换成了 9 月 20 日 SFD 的工作人员合影,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年新生活的开始。

Read More

2014-10-29
我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

凡是 LUG 的活跃会员,都早晚会被吸引进码农的圈子。
这个谣言的出处及真假暂不考证。到底是 LUG 的氛围把小伙伴们引上了码农这条不归路,还是打定了主意走码农路的才会长期活跃在 LUG,我说不清。

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,事实上是两个命题:

  1. 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作为未来的职业?
  2. 为什么本科期间选择计算机专业?
    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两个命题。少年时代,我曾把科学家作为自己的梦想,高三那会儿想的是做理论计算机研究。在大一升大二的关头,我曾在数学和计算机之间徘徊抉择,还曾考虑过学物理。因为想不清楚,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并没有申请转专业。在大二上学期开学一周后,我感觉不能继续混沌下去了,于是提交了转专业申请,从第二周开始,踏上了码农的不归路。
Read More

2014-10-20
逃离活动室

逃离微软

2014 年 9 月 17 日上午,微软亚洲研究院 12 楼会议室。老板刚结束了一个月的国际会议回到北京,我在组会上忐忑地汇报一个月来并不令人满意的进展。这之前的几天我的心一直在狂跳,生怕老板看穿我不认真干活的本质。出人意料的是,老板在汇报结束后并没有骂我,而是说我的模型比起一个月前有了很大进步。不过,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可能赶上 9 月 26 日截止的 NSDI 会议了。

9月17日凌晨的微软大厦 9 月 17 日凌晨的微软大厦

8月25日凌晨的微软大厦 8 月 25 日凌晨的微软大厦

Read More

2014-06-22
毕业——谨此祭奠我逝去的青春

本文入选 《恰同学少年》特刊(See You, 2014)

看着离校手续单上 “结清网络费” 一栏的 “免办”,我思绪万千。我也许是少有的几个从未开通过 “网络通” 的学生之一。因为在少院机房不需要网络通,后来有了 LUG 服务器也不再需要网络通,现在我坐在寝室里,用无线信号放大器蹭东活的 ustcnet。其实我并不真的在乎每月 20 元的网络费,不开网络通,更多是一种符号、一种象征,它串联起支离破碎的记忆,祭奠着悄然逝去的青春。纯属个人 YY,勿喷。

10 年前:编程从谭浩强开始

刚上初中的时候,听说有计算机竞赛这个玩意。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消息,我家长以为计算机竞赛就是玩游戏,当时我也不知道百度一下,就信以为真了。开课一个月之后,孟同学跟我说,计算机竞赛里有很多像奥数题,你应该喜欢。我家长于是向班主任核实,才知道计算机竞赛是编程序,其实我当时对编程序的理解就是修电脑的叔叔在黑框框里输入命令。当我上大学之后教同学做网站的时候,她也把 Windows 命令提示符说成是黑框框,我不禁哑然失笑,其实我们都是从那里走来的。

第一次去上计算机竞赛课的时候,40 个机位的机房里挤了 60 多号人,我连座位都没有;老师在黑板上讲 printf,台下的同学昏昏欲睡。看到同学们人手一本绿皮的《C 程序设计》第二版,封面上印着“发行 700 万册”,我就感觉谭浩强是仅次于比尔盖茨的计算机大神了。听说大牛学长还买了《算法导论》,虽然有点贵,还是“请”了一本回来供着;之所以供着是因为上面没有可以直接抄的 C 代码,没有代码的书能叫计算机专业书吗?

Read More